如今“心理健康”越来越常被提起,但不少人还是一头雾水:这到底是啥?是不是离咱普通人特别远?其实心理健康就藏在日常生活里,这份心理健康普及指南,带你读懂“心灵的说明书”。

一、心理健康:不只是“没烦恼”,更是“会生活”
很多人觉得“没心理毛病就是心理健康”,这想法太片面了。就像说“没发烧就是身体好”,忽略了平时的状态。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、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,是能好好跟自己、跟生活相处:遇到工作压力,能找到办法缓解,不是憋在心里;跟家人朋友闹矛盾,能好好沟通解决,不是冷战到底;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,不盲目自卑也不骄傲自满。

简单讲,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不会遇到糟心事儿,而是有能力“扛过去”,能调整自己、适应生活的状态,就是心理健康的样子。
二、别踩这些“误区”,心理健康认知要到位
1“有心理困扰就是矫情,忍忍就过去了”
身边总有人说“别想太多,忍忍就好”,可心理困扰不是“忍”能解决的?就像身上疼,忍久了可能更严重。比如考试前紧张到睡不着,失恋后吃不下饭,这些都是心理在“报警”,提醒你该调整了。要是硬扛,小困扰可能变成大麻烦,到时候更难处理。有困扰别硬撑,找办法疏导才是对的。

2“心理问题就是心理疾病,会被人戴上有色眼镜”
这可是最让人害怕的误区!其实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完全是两码事。心理问题就像偶尔的“头疼脑热”,比如换了新环境不适应、跟同学朋友闹别扭心情不好,这些事儿谁都可能遇到,跟朋友聊聊、自己散散心,过阵子就好了。而心理疾病是需要医生诊断的“病症”,像抑郁症、焦虑症,会持续影响正常生活,得靠专业治疗。千万别把两者混为一谈,有心理问题不丢人,反而说明你在乎自己的感受。

3“我身体好、心情稳,不用关注心理健康”
有人觉得“心理健康是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关注的”,自己过得挺好,没必要在意。可就像汽车要定期保养,心理健康也需要日常维护。每天花点时间做喜欢的事,比如听听歌、散散步;压力大的时候跟家人吐槽两句;遇到想不通的事儿,别钻牛角尖。这些小事儿都是在呵护心理健康,提前做好维护,才能避免“出问题”。

三、心理咨询:不是“看病”,是找个“懂你的人帮忙”
一提到心理咨询,不少人就会想“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了”,其实根本不是这样,心理咨询师不是“医生”,更像一个“懂心理的帮手”。就像遇到难题找老师,遇到心理上的纠结,找心理咨询老师聊聊,能帮你理清思路。比如跟家人总闹矛盾,咨询师会教你更好沟通,不是让你委屈自己。就算没啥大纠结,也能跟咨询师学怎么管理情绪、人际交往等,让日子过得更顺心。

四、守护心理健康,简单小事,就能帮到自己
其实守护心理健康一点都不难,不用搞复杂的操作。累了就好好休息,别硬撑着加班;难过了就哭出来,别假装“没事人”;遇到想不通的事儿,别自己闷着,找朋友说说,或者找学校心理健康老师聊一聊。

五、心理咨询的温暖,始终在原地等你
记住,关注心理健康不是“矫情”,是对自己负责;承认心里不舒服不是“软弱”,是勇敢。从现在开始,多关心自己的心灵,努力拥有健康的心态。同时,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这些因为情绪带来的问题,可以预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帮助解决。
- 预约地点:行政楼201
- 预约电话:0871-67985622
- 预约方式:小北APP
END







